国电焊接信息网

电改十年:厂网分离或成火电亏损魔咒

五大发电集团负债率均超80%1月同比增亏18.3亿


“2011年,火电累计亏损312.2亿元,比上年增亏190.7亿元。”这是日前财政部首次对五大发电集团的运行情况发布数据。在去年全年实现利润185.6亿元的情况下,中央五大发电集团今年1月实现利润-2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亏18.3亿元。其中火电亏损2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亏2.52亿元。这是财政部首次公布五大发电集团运行情况数据。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五大发电集团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85.6亿元,比上年减少34.3亿元,下降15.6%。其中,火电累计实现利润-312.2亿元,比上年增亏190.7亿元。12月当月火电业务扭亏为盈,利润环比增加71.7亿元。 


今年1月份,五大发电集团盈利状况又开始恶化。数据显示,1月份五大发电集团实现利润-2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亏18.3亿元。其中火电亏损2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亏2.52亿元。发电量大幅减少,财务费用继续上涨,煤炭成本上升,致使五大发电企业电力业务板块亏损严重,从而导致整体利润大幅下滑。


数据显示,1月份,五大发电集团完成发电量1799.21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降低8.26%,其中火电发电1696.66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降低3.72%。完成售电量1664.11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降低8.66%,其中火电1521.08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降低5.83%。


与此同时,燃煤成本继续上升。1月份燃煤折标煤价768.53元/吨,比去年同期增加36.88元/吨,上涨5.04%。


另外,财务费用上涨迅速也成为发电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1月份,五大发电集团财务费用94.68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3.28亿元,增长32. 6%。其中火电业务财务费用69.3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6.59亿元,增长31.48%。


数据还显示,五大发电企业资产负债率继续高位运行。截至1月底,五大发电集团资产负债率均超过80%。


这也是目前官方对于发电企业,特别是“五大电”经营情况的最权威数据。此前,代表电力行业的中电联频扔的亏损数据,备受争议。


目前,对于发电企业,所有的焦点都集中于亏损。然而,在电改启动厂网分开后,发电企业除了亏损“魔咒”外,还遭遇着其他的危机:规划冲突、电荒、市场煤价格飞涨、民资和外资撤离……


华中六省市火电企业累计亏损136.4亿元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华中监管局公布,去年华中区域六省市(电网覆盖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川及重庆)火力发电企业累计亏损达136.4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年增加50.96亿元。


华中电网覆盖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川和重庆六省市。据统计,2011年这六省市的发电企业利润总额为负82.99亿元,亏损同比增加64.46亿元。分机组类型看,火电企业亏损136.4亿元,同比亏损增加50.96亿元;水电利润总额154.89亿元,同比降低13.13亿元。


在华中区域的发电企业中,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均有所上涨,但营业收入增长率低于营业成本增长率,盈利企业为长江电力等水电容量大的企业,国家五大发电集团只有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盈利,其余四大发电集团均亏损。


华中监管局市场价财处有关负责人说,火电企业自2008年开始不景气,近年随着煤价节节攀升,火电企业的经营每况愈下。尽管去年国家三次上调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但电价上涨仍无法弥补火电企业燃料成本的上涨。同时,由于电煤供应紧张,到厂电煤煤质差,含硫量高,脱硫成本高于脱硫电价标准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另外,该六省市水电利润总额154.89亿元,按年降低13.13亿元。


可以说,电改之于发电企业,是畸形发展的十年。


陕西地电与国电电网:规划冲突


日前,陕西地方电力公司和国家电网陕西分公司因电网建设分歧发生了冲突。


其实类似的事情,不仅在陕西,在山东等地也有发生,陕地电的事件仅仅是电力行业规划之争的一个小小缩影。


早在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之前,国家一度鼓励地方集资办电,主要以县为单位展开,并吸引了一批地方资金和外资进入发电领域,这也是以省为主体进行电力规划布局的雏形。在国家电力公司接盘后,逐步开始以省为实体进行“向内”体制改革。1998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随后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山东和浙江等地展开以省份为实体的厂网分开。


一年后,国家电力公司在多地以省份为主体的改革因形成了省级电力市场壁垒而宣告结束,由此开始了由原国家计委主导的电改。


直到2002年2月,电改5号文发布,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为五大电力集团、两大电网和四大辅业集团。由此,电网和电源建设的规划权落到了各新公司手中,即电源规划由发电企业制定,电网规划由电网公司来制定。


而正因此,带来了两个至今难解的问题,一个是发电企业的电源规划和电网公司的规划冲突,一个是地方集资办电时代形成的电力公司和因过小过于分散而未纳入两大电网的地方电力与两大电网公司规划的冲突。


陕地电事件便属于后者。但是相比于陕地电的小冲突,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的规划之争,则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了整个电力市场格局。


特别是在2008年冰灾后,多方开始注意到这种冲突的存在和紧要性。一方面,发电企业的装机累年翻番,遍布全国各地。数据显示,2003年厂网分开时,全国的电力总装机为3.9亿千瓦,而到2011年底,该数字达到了10.5亿千瓦,9年增长近3倍。而这其中,五大电力集团的占比近半。与发电企业形成对比的是,国家电网的建设速度却相对滞后。而这,正是造成“窝电”和“缺电”的重要原因之一。“电源的规划增速较快,而且电源布局比较分散,电网方面一是审批时间较长,二是对于分散的电源考虑到自身的投资利益一般不会企及。”一位长期从事电力行业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特别的,像新能源的风电,近几年来屡屡出现风电场建成却无法接入电网的困局。”


不仅如此,双方的冲突还表现在电力布局的不一致。上述人士称,“比如在一些煤炭产地,电力供应完全可以靠本地区发电厂供应,但是电网的建设规划却不够理想,造成了该地区的发电外送,而地区受电则通过其他电网端供应的怪圈,这也就是常说的结构性缺电,主要是电网建设规划和发电企业布局的冲突表现。”“此前,电网和发电侧的投资、规划都统一由国家电力公司进行设计,在拆分国家电力公司后,双方开始各自布局,发电公司对新增发电种类、发电容量、建厂地址、投运时间、现有机组的退役、检修安排以及竞价上网的容量等自主决策,而电网则主导输配电网线路的布设和安全运行风险评估,双方的各自为政,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造成了各类电力事故的发生和冲突。”上述人士表示。 


对此,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虽然厂网实现了分离和实行企业化管理,但是双方仍为国企,而且电源和电网的规划应予统一,至少协商完成,摆脱当前的无头管理和多头定案的局面,最好形成明确的责任机构或部门主体,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摘自中国经济网,原文有增删)

文件表格: